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类学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思南县持续加强团教协作,共同推进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进校园,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入广大青少年心中。
一是明确教育主体,破“谁来教”难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专业培训,提高教育实践能力。比如,思南县第一小学每学期选派骨干教师到先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学校参观学习,吸取先进经验。同时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传经送宝,通过校本研讨,岗位练兵的方式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课题研究,提高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应用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同时,做好家校共育。各学校按照年级每学期组织全体学生家长开展两次家长会,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以及充分利用每学期一次的校外法制辅导员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在专题讲座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
二是明确教育客体,破“谁来学”难题。全县所有年级、所有学校全体学生统一纳入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范畴之内,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成长、生活的全过程,并形成一种常态化机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在不同年级的现实需求以及学校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为切入点,从学生开始上学,直至学生毕业,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教育链条。
三是明确教育内容,破“教什么”难题。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要在广大学生心里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经典符号进行系统梳理和针对性讲解。把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和生动事迹,与当代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有机结合,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必要的内容支撑。团教协作推进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进校园。团县委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重大会议为指引,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与文件精神为引导,不断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开展民族政治理论和民族法律法规学习教育,将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作为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内容,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入广大青少年心中。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和先进事例。积极树立爱国敬业、固土守边的典型人物,充分挖掘中华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事迹,用心讲好“中华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国故事,从而为各民族学生提供现实的学习榜样和持久的精神鼓舞。
四是明确教育机制,破“怎么教”难题。一方面加强教材建设。学校在各学科课程中积极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整合彝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文化元素,不断挖掘和开发校本教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建立国防科技教育基地,每学期组织开学新生到基地参观,让学生初步掌握国防知识,激发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加强活动建设。学校与团县委协作,举办多种形式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活动,通过开展主题升旗仪式、主题班会、主题教育实践、传统节日文艺活动、校园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化学生对民族团结活动的意识。在我县第一小学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各班优秀学生代表围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国旗下演讲。各班积极利用班会课,以突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为载体,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学校每学年组织开展一次体育文化艺术节活动、六一活动、运动会等,在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比赛、文艺节目表演、绘画作品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个人才艺等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部分学校还会开设太极、土家花灯社团,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思南自编的“土家花灯”操,成为全县小学体艺大课间的典范校本操,作为民族文化大力推广,营造了良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氛围。
下一篇:丁廷坤到思南开展宣讲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