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统战

思南县:“三向”发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5年04月01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欢欢 浏览量:


近年来,思南县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精准聚焦“文化铸魂、产业富民、宣传聚力”三大方向持续发力,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营造出“文化传承底蕴深厚、产业发展普惠民生、思想引领强劲有力”的良好局面。 

深挖文化根脉,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思南县坚持“保护与传承”协同推进,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凝聚人心的纽带作用,从多个维度构建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系统开展全县民族文化资源普查,深入梳理土家族、苗族等非遗项目93项、文物古迹232处,并依托数字化技术,建成数字化保护档案库,为文化遗产的长久留存奠定基础。同时,投入专项资金1079 万元,对郝家湾古建筑群、思唐古建筑群等重点文物实施保护性修缮,再现传统村落的“活态”风貌,让古老建筑重焕生机。二是创新非遗活态传承机制。构建“传承人 + 基地 + 学校”的非遗培育体系,培养非遗传承学员80人次。开发《土家花灯舞》等校本课程,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引导全县中小学生主动学习非遗知识,参与非遗传承。组织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15场次,让2万余名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三是打造节庆文化品牌。精心策划元旦、春节系列活动,举办非遗大巡游、灯光竹筏长龙游览展演、土家长桌宴等特色活动,打造常态化土家花灯文化活动品牌,实现“节庆搭台、文化唱戏、群众受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深化文旅融合,绘就共同富裕新篇

思南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将文旅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为增进民族团结的强大动力。一是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打造2条民族特色旅游线路,串联全县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展馆,在沿线布局30余家特色农家乐、精品民宿,为200余名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实现文旅产业与居民增收的有机结合。二是举办特色赛事促进旅游发展。借助民俗节庆契机,举办环乌江半程马拉松、乌江赛龙舟、沙洲音乐节等乌江文化系列精品赛事,融入民族歌舞展演、传统手工艺集市等元素,促进乌江文化交流与认同。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310.56万人次,同比增长13.95%;综合收入30.75亿元,同比增长35.57%,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延伸文创产业链条。立足本地民族文化,以民族图案、传说为灵感,开发思南土家剪纸、文化休闲包等10 余款文创产品,实现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将文创收益反哺文化传承保护,形成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

深耕宣传教育,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思南县着力构建“立体化+分众化”宣传矩阵,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一是打造实体宣传阵地。2024 年,在景区、文化场馆设置20余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区,利用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片10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向游客和本地居民普及民族政策知识。二是创新新媒体传播模式。制作《寻味思南》《非遗里的中国》等系列文章、短视频作品20余部,发动思南网络人士通过微信视频号、抖音短视频等平台展示思南文化风情和旅游资源。2024年发布视频600余条,累计播放量达4500余万次,有效提升思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打造教育实践载体。将府文庙、乌江博物馆等场所建设为教育实践基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在县委党校挂牌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基地”,2024年开设相关课程3期,培训党员干部500余人次。积极争取乌江流域历史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项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基地建设。

通过持续在文化、产业、宣传三方面协同发力,思南县成功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齐头并进的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径,显著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奏响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乐章。


思南县:“三向”发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审:杨 渊

二审:吴艳玲

编辑:崔 贤


中共铜仁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主办   |   地址:铜仁市花果山市委大院二楼   邮编:554300


Copyright 2002-2021 中共铜仁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版权所有    黔ICP备180108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60202000157    技术支持武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