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口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体制机制着力点、产业发展支撑点、文化浸润关键点”三点发力,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努力实现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以体制机制为着力点,建强“三交”组织。一是形成“三交”体制机制。县委高度重视“三交”工作,由县委统战部牵头,联合县委党校、县工商联、县民宗局、县社会主义学校等相关单位形成工作联动协调机制,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和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宣传。建立了《江口县企业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机制》,与全县21家国有企业、5个商会和200家民营企业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积极引导企业共同团结、共同发声、共同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二是形成“三交”宣传氛围。组织各族群众开展类型多样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与创新。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平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全年开展民法典进社区、进村寨、进企业宣传教育活动100余场,宣传《民法典》《贵州省民族乡保护条例》等相关民族政策法规,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册。三是形成“三交”互嵌式发展。依托梵净山旅游文化资源,构建互嵌式旅游环境,在各民族中发展和培育县级旅游推荐官100名,以民族特色宣传江口旅游;通过短视频、抖音等网络媒体宣传推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县旅游景点、和美村寨、榜样人物,促进民族“三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动力,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点,夯实“三交”基础。一是发展民族优势产业。依托梵净山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聚焦我县生态茶、冷水鱼、中药材和蛋鸡养殖“3+1”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打造全国最大抹茶产业基地,生产欧标抹茶1200吨,出口到美国、法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被誉为“抹茶之都”。以公司、农户等形式发展淫羊藿、黄金等中药材种植5万亩,当地各族群众以务工、土地出租等形式实现年收入增长5000元以上,促进了各族群众相互融洽、互相帮助、共同富裕。二是发展强村富民产业。依托“万企兴万村”工程,利用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结合各民族生产方式、产业特点,积极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规范组建县级强村富民公司1家、乡级强村富民公司10家,创办强村富民工坊24个。今年来,全县11家强村富民公司实现经营性收入670余万元,累计带动集体增收140余万元,1800余人次就业增收,发放劳务报酬390万元。三是发展东西部协作产业。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加强绿色产业合作,助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走深走实,在黔货出山上做文章,将我县蔬菜、鸡蛋、茶叶等绿色生态资源推荐到沿海地区,“蛋贵人”系列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远销香港等地,年销售鲜鸡蛋8000吨,让沿海大城市吃上了放心蛋,康盛达企业成为铜仁黔货出山直供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促进了两地优势互补,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以文化浸润为关键点,丰富“三交”形式。一是民族特色文化多样化。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建设工程,在和美村寨、民族广场、景区建设中融入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通过社区宣传栏、景区文化展示宣传各民族共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我县土家族特有民族文化,推动土家族花灯舞蹈节目金钱杆表演走进景区、学校、企业等,表演规模达万人以上,现已成为各民族共有文化元素,已成为中央电视台7频道及省、市文艺节目内容,成功将金钱杆打造成省级非物质文化。开展土家族文化教育,江口县实验幼儿园开展以“金蛇献瑞迎新春•土娃开心闹赶年”为主题的第五届“土家赶年节”节庆活动,让孩子们在赶年节中通过土家民族舞蹈、土家赶集、土家手工坊,充分了解土家文化知识,传承土家文化,激发幼儿民族自豪感和爱家乡的情感。二是民族民俗活动广泛化。发挥我县和美村寨的民族特色优势,成功举办寨沙侗寨迎新春民俗文化展演,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前来欣赏民族文化、聆听侗族大歌、体验月上篝火,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举办独具民族特色的2024年“梵净春来早·小城非遗闹”灯会活动,吸引来自全县各民族的23支龙灯队、10支茶灯队参加,带来千人舞龙、舞灯大汇演,上万群众到场观看或通过直播在线观看,共贺新春、共庆佳节、共享喜悦。开展民族体育运动,展现民族体育文化魅力,仅2024年举办“欢乐跑”6场次,登山运动2场次,省际市际篮球赛事5场次,协助铜仁市举办“马拉松”赛事2场次,省内外各民族参赛选手2万余人。三是民族文化宣传规范化。巩固提升“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建成以县委党校(县社会主义学校)为培训中心的教育培训基地13个、农村新时代大讲堂105个、梵瑞社区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4个、主城区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1个,鱼良溪村等民族团结食堂3个、寨沙侗寨鼓楼等各族群众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标志性建筑6处,建成沿“微马”跑道至梵净山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廊带”和各村(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等各类共有精神家园100余个,太平镇梵净山村被命名为2023年贵州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村寨,“民族特色村寨架起‘连心桥’”经验典型在人民网、国家民委网站转载。
三审:杨 渊
二审:吴艳玲
编辑:崔 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