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贵州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贵州省苗绣非遗传承人、叶脉绣传承人,先后获贵州省巾帼建功标兵、贵州省三八红旗手、贵州最美绣娘等称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奋进奖”获得者,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走进贵州省铜仁市中南门古城的黔绣非遗传承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叶脉绣作品映入眼帘。叶脉绣,以树叶为载体,其制作需经过30多道工艺,绣娘在薄如蝉翼的叶脉上飞针走线,故而素有“叶上飞针”的美誉。叶脉刺绣工艺最早出现在宋代,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这项濒临消失的技艺得以延续与重生,离不开贵州苗绣非遗传承人杨丽的探索实践。
一片片栩栩如生的树叶,承载着苗族刺绣的千年风华,也印刻着杨丽不平凡的艺术人生。从一名普通的刺绣爱好者到叶脉绣艺术的开创者,将不起眼的树叶变成艺术品,杨丽再现消失的技艺历经了哪些艰难探索?近日,她接受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以下是她的讲述——
实现外婆的期望,重现消失的技艺
在我的记忆里,对叶脉绣的初识,源于外婆的讲述。我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经常一边看她描花刺绣,一边听她讲苗族刺绣的故事。那些色彩斑斓的图案、精致细腻的针法,在我心里种下了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向往。外婆说,最厉害的绣娘能在树叶子上绣花。她也在树叶上绣,但绣得不是很精美,希望我长大后能绣得更好。
当时的我没有想到,多年之后自己竟然实现了外婆的期望,将淡出人们视野近千年的叶脉绣工艺成功再现。
2009年,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孩子,我辞去了教师工作,重拾从小就会的刺绣技艺,和妹妹开了一家刺绣工艺品小店。在老家静养的日子里,我经常在村边的小树林散步,捡拾一些奇形怪状的枯叶。渐渐地,我脑海中萌生出一个想法——能否在树叶上绣出美丽的图案?我回忆起儿时外婆教授的刺绣技艺,开始在树叶上进行“刺绣”实验。
树叶易碎,最先面临的挑战就是材料的选择。我反复尝试,最终选定了野生黄角兰、大玉兰、菩提等质地相对较厚的树叶。为了增加树叶的耐久性,我探索并还原出叶脉绣特殊的处理工艺:树叶采摘下来后,先在山泉水里面自然浸泡,直至腐烂,然后去掉叶肉进行清洗,把脉络清洗出来后再反复熏蒸,最后根据叶脉情况数次挂米浆,置于阳光下晾晒,再阴干,经过多道繁复的步骤,才能让树叶变得柔韧似布。
整个过程非常考验人,一不小心树叶就会破损,10片中仅有一两片可以继续使用。不过,经过处理的树叶雪白透亮、薄如蝉翼,每一片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纹理之美。我经常穿梭在大山里,寻找、清洗、熏蒸、勾勒,一片又一片,将自然之美与苗绣技艺巧妙结合,让刺绣线游走于脉络之中,从而将空灵的景色呈现在叶片之上。
创新技艺,让“黔绣之叶脉绣”走向世
2011年,怀揣着对叶脉绣的满腔热忱,我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了贵州省工艺品大赛。当评委和观众初次见到在树叶上的刺绣作品时,无不为之惊叹。精美绝伦的刺绣图案,被绣在一片片树叶之上,展现出前所未见的艺术魅力。
评委们对将传统苗绣与当代艺术完美结合的创新之举赞不绝口。最终,凭借叶脉绣的非凡创意和精湛工艺,我斩获此次比赛的特等奖。这是对我多年探索与坚持的最好褒奖,也是对叶脉绣艺术价值的权威认可。
我丝毫不敢懈怠,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刺绣工艺的钻研中。借鉴苗族、土家族、侗族等传统刺绣的精髓,又结合树叶材质的特点,在针法、线路、色彩搭配等方面做了大胆创新,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绣制技法。还创立了“黔绣”品牌,把“黔绣之叶脉绣”绝技作为贵州名片推向世界。
随后,叶脉绣作品先后获得了国家多项外观设计专利,并在诸多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远销海内外。由于工序复杂烦琐,良品率较低,叶脉绣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探索新模式,借力短视频传播非遗文
因叶脉绣的重新发掘和传承,黔绣也加入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中国名绣之列,而被外界所知。但由于工序复杂,叶脉绣的制作时间成本特别高。在传承方面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很少有人愿意投身学习这一技艺。
2022年,我在铜仁碧江区路腊村叶脉绣的发源地投资建设“黔绣非遗文化产业基地”、在村寨及社区建立“黔绣工坊”、在铜仁古城建立“黔绣非遗传承馆”,通过“非遗村寨建基地、社区建工坊、古城搭平台建窗口及短视频、直播新媒体拓展销售渠道”的模式为家乡的非遗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带来新思路。
路腊村村民杨欣雨被叶脉绣深深吸引,成为我的徒弟。我们开通“黔绣杨丽”自媒体账号,从挑选树叶到最终飞针走线,记录下一幅叶脉绣制作的全过程,让更多人熟知并爱上叶脉绣等传统非遗文化和技艺。
当片片树叶被赋予文化内涵,当苗绣精髓与当代艺术结合,传承和弘扬叶脉绣这条路便像绿油油的叶片一样充满生机和希望。我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就像外婆的叮嘱一样,在我这一代,一定要把它做得更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来源微碧江)
三审:方 俊
二审:吴艳玲
编辑:崔 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