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
“贵阳小新”C位出道凝聚“新力量”
从甲秀楼到十里画廊,从丝娃娃到牛肉粉,从阳明文化到红色文化……由中共贵阳市委统战部指导,贵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贵阳市网络人士联谊会联合主办的“贵阳小新寻美贵阳”主题宣传活动,以寻美青春的贵阳、发展的贵阳、可爱的贵阳、美丽的贵阳为主题,与海内外分享贵阳精彩,传播统战好声音,凝聚统战正能量。
上述活动,只是贵阳市统一战线全面开创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新局面的一个缩影。
贵州省会贵阳是中国49个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创新推广城市之一,现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80万人,网络人士5.8万人。截至目前,贵阳市成立了知联会、新联会等统战组织29个,建成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重点项目2个、全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5个,打造园区型、楼宇型实践创新基地等领域统战工作试点30个。
在深化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创新推广城市建设中,贵阳探索出一系列新经验。
形成“贵阳新模式”,打响“贵阳新品牌”——贵阳通过在全国首创设计卡通动漫形象“贵阳小新”、全国首批发起“小新喊你来报到”召集活动等,并发挥贵阳大数据发展优势,率先实施“大数据+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模式,有效探索和推广贵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创新经验。
凝聚“发展新力量”,展现“发展新优势”——贵阳着力搭建好创新创业平台,创新活动载体,积极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切入点和突破点,纵深参与强工业、强城镇、强三农等,积极为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凝聚“新”力量。
破解“治理新难题”,构建“治理新格局”——贵阳坚持运用社会化、网络化的方法,通过实践创新基地、联谊组织等形式,分类分众施策,积极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打造“工作新基地”,抢占“工作新高地”——贵阳坚持信任尊重、团结引导、组织起来、发挥作用的思路,通过进一步打造覆盖城乡、园区、企业、楼宇等的实践创新基地,建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站及民族文化、音乐文化等领域统战工作试点,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引导广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找准“培育新路径”,彰显“培育新成效”——贵阳深化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创新推广城市建设,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培养使用纳入了“贵阳市贵安新区千名党外代表人士培养计划”,注重抓好“政治引领”首要环节、“发现储备”关键环节等,并积极搭建“舞台”、创建“平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展精准化的创新理论培训等,让广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增强信心决心、明晰发展路径、找到前进方向,积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张伟/文
遵义
民企进村“结亲戚”助力乡村振兴
遵义市按照“五四三二一”的发展思路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五”即围绕农业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四”即“四新一高”: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形成新业态、实现高效益;“三”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闭环;“二”即实现企业和农民双赢;“一”即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打造“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产业品牌。
以民营经济活跃而著称的遵义仁怀,结合仁怀市实际和企业意愿,优选40家民营企业成为“百企兴百村”示范创建行动“先行军”,与40个村“结亲戚”,取得阶段性成效。
和仁怀市一样,遵义市凤冈县已通过县委县政府战略部署、统战部门统筹引领、广大企业积极参与,在全县打造了24个“万企兴万村”乡村振兴示范企业,通过一企“牵手”一村,一企“带动”一村,全面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除地方外,遵义市各级工商联和有关部门还积极组织广大民营企业、商(协)会,围绕产业、就业“两业”发力,将企业发展与农村发展、个人富裕与农民富裕有机结合,由“帮”转“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瞿宏伦/文
六盘水
“三交互嵌”让各族同胞一家亲
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区海坪街道的阿娄社区是中国“200个美丽搬迁安置区”之一,安置了六盘水市6个乡镇的搬迁群众1687户7591人,是一个汉族、彝族、回族等民族聚居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
近年来,海坪街道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诸多举措,促进各民族在地缘、业缘、亲缘上的交往、交流、交融与社区互嵌、内外互嵌、天人互嵌,让搬迁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谱写了一曲各族同胞相互交融的美丽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建设,成功创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六枝特区等4地创建成贵州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钟山区荣获第四批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等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称号;333个地方和单位被命名为国家、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
本报记者 蒲文思/文
安顺
“统战+民宿”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是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安顺市依托黄果树瀑布、龙宫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结合乡村振兴,精心打造乡村振兴“同心圆”,以“统战+民宿”模式,加快推进住宿业态体系改造升级,激活新动能,推进黄果树旅游向休闲度假模式转变。
黄果树旅游区统一战线延伸拓展社会统战资源,将民宿企业主整合到新的阶层社会人士中来,引导企业把有特色、文化浓郁的村庄打造成特色民宿,盘活村庄“死资产”;还通过建立驻企特派员制度,帮助民宿企业加速投入运营,目前已有20余家民宿投入运营。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民宿产业蓬勃发展是安顺“统战+民宿”同心给力的“缩影”。安顺统一战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建设乡村,将村庄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谱写“统战+民宿”的崭新篇章,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
本报记者 杨茜/文
毕节
扶贫“六项行动”助推示范区建设
盛夏时节,毕节市纳雍县玉龙坝镇岩脚社区的虎奶菇种植大棚内,一朵朵虎奶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群众兴高采烈地忙着采收、去泥、分拣、装车。岩脚社区的虎奶菇种植产业最初是利用7万元民革中央帮扶奖金发展起来的。随着虎奶菇产业日趋成熟,岩脚社区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助力了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以来,统一战线在毕节实施了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智力扶贫、公益扶贫、消费扶贫”为主要内容的“六项行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紧紧聚焦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项重点工作,加强对接联络,积极协调争取人才、项目、资金等支持,组织409批6002人次专家、学者、企业家赴毕节试验区开展帮扶活动,派出45名优秀干部到试验区挂职,共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648个,涉及资金5.69亿元,培训教师、医生、干部、农技人员等11.1万人次,有效助推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方面,中共毕节市委统战部争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立足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新需求,积极发挥联系广泛、资源密集的优势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帮助协调推动资金、政策、项目向毕节倾斜,先后协调推动乌江重点生态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威赫电厂”660万千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用高硫无烟煤发电示范项目等重大项目获批建设,全力助推毕节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探索人力资源开发新路径方面,中共毕节市委统战部争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在持续开展医疗、教育、农业等多领域人才培训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思路,探索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路径,持续帮助毕节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释放人口红利。
为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中共毕节市委统战部协调争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不断深化升级帮扶模式,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帮扶机制,增强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出台文件,建立完善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开展“零差错”创建活动,通过制度建设抓管理、强素质、促规范、提效率,进一步推进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通过“充分发挥政治优势,高位协调推动”“紧紧聚焦工作重点,广泛争取支持”“着力推动三个转变,深化多党合作”的三大举措,毕节市统一战线突出工作重点,创新思路理念,狠抓工作落实,推动统战各领域工作有序推进、健康发展、成效明显,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作出了积极探索。2020年6月,中共毕节市委统战部机关党委获中共贵州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2021年2月,中共毕节市委统战部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张伟/文
多彩贵州。赵芯制图
铜仁
“同心兴铜+聚力发展”增活力
铜仁市统一战线创新实施“同心兴铜+聚力发展”工程,为铜仁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为助推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铜仁市统一战线积极争取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等资金;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探索“千企帮千村”行动与“万企兴万村”行动衔接机制。
铜仁市统一战线还大力开展“万企帮万家”稳岗就业行动,与东莞市工商联、东莞市贵州商会签订“万企帮万家”用工协议,帮助8000余人实现就业;邀请东莞市统一战线到铜仁开展交流互访等帮扶活动,向两县捐赠资金、物资总价值1000余万元;争取东部民营企业累计投入资金79.5万元,支持美丽村庄试点建设。
周燕玲/文
黔东南州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靓丽名片
黔东南州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单位、国家卫生乡镇、黔东南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的荣誉墙上,一块块荣誉奖牌记录着该乡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近年来,坝芒乡大力发展高山冷凉蔬菜、生态畜牧、林下经济三大特色产业,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通过树品牌、强基地、壮产业、拓销路,打出的“组合拳”,让特色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沃野流金。坝区内亩产值8500元以上,蔬菜产业为坝芒乡消化了80%的劳动力就业。“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牢固的基石是团结稳定。”这是坝芒布依族乡村民们的共识。如今,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一个个美好的民族团结故事,都彰显着坝芒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累累硕果阵阵飘香。
坝芒乡的变化仅是黔东南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2019年,黔东南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黔东南州统一战线创新以“六个一批”为抓手,建立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教育基地、研究基地、示范样板,选树一批模范典型和培育一批宣讲员,把“六个一批”打造成为黔东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靓丽名片,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向纵深发展,如通过“情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的教学方式,推动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
黔东南州统一战线还着力讲好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故事,提升创建工作成效,实施“民族文化旅游+”工程,将镇远古城、锦屏隆里古城景区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和精品示范点,发挥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促进民族大团结。
袁超/文
黔南州
“百企帮百村”统战力量助力“黔货出山”
脱贫攻坚战中,黔南州统一战线大力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民营企业累计达800多家参与,实施项目2207个,累计投入帮扶资财物达19.93亿元;通过“广东援黔企业家联合会”引进15家企业落地,协议投资7.8亿元;对接广州市统一战线帮扶12个贫困村,帮扶财物达1017.14万元。
助力黔货出山中,在广州5个帮扶区设立了“黔货出山”分销中心或展示销售窗口,在都匀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在贵定县建立了中国农产品大数据中心,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抗疫捐资捐物4000余万元;协助民营企业、侨资企业、台资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促进黔南州经济持续恢复发展。
黔南州统一战线还通过制定统一战线领域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统一战线风险隐患和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分类分级建立工作台账等,化解有策、风险可控,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贡献统战力量。
刘美伶/文
黔西南州
统战聚“星火”探索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新路
32年凝心聚力,32年初心不改,32年合力攻坚。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这样一张名片——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这是统一战线共同打造的名片,这张名片为黔西南州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发展活力。
黔西南州有汉、布依、苗、彝等35个民族,总人口365万人,大多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落后的石山区、深山区,是中国突出的大面积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1990年,中央统战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共同成立联络组,联合推动黔西南州成立“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赋予试验区探索岩溶山区振兴地方经济之路的重任,拉开了统一战线参与支持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的序幕。
中央统战部定点扶贫晴隆县、望谟县,民进中央定点扶贫安龙县,致公党中央将黔西南定为参政议政联系点、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地区,选派干部到试验区挂职,帮助厘清发展思路,在产业、教育、医疗、易地扶贫搬迁及新市民社区建设、村企帮扶和公益扶贫等方面精准发力。
黔西南州还积极创新建立大统战工作格局,成立试验区工作委员会、联络办、喀斯特研究院等,搭建试验区参政议政、统战科技智力资源转化、大统战数据库平台,持续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村企结对帮扶等品牌,拓展帮扶载体。
围绕黔西南试验区发展短板,黔西南州统一战线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培训试验区干部,帮助聘请全国统一战线领导、专家、学者作为“黔西南试验区智库”专家等。
从2013年至2019年,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欧美同学会等帮助指导黔西南试验区连续举办七届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峰会不仅为黔西南州、贵州乃至中国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探索了新思路、总结了新经验,还成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参与脱贫攻坚的平台,推动黔西南试验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32年来,统一战线发挥强大帮扶合力,在黔西南州这块土地上,以科技扶贫、智力支边为抓手,以项目扶贫为载体,帮助黔西南试验区组织论证和引进各种项目。据统计,统一战线在黔西南推动实施“星火计划、科技扶贫”项目1125个,协调引进智力支边项目2168个,投入资金60多亿元,培训农民350万人次,培训干部、医生、教师等7万余人,资助贫困学生2万余人。
在统一战线的积极参与下,黔西南试验区探索出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大扶贫与大山地旅游融合、有机统一的“黔西南模式”,为中国大西南岩溶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协调发展探索出新路子,取得明显成效。
本报记者 石小杰/文
(来源:《中国新闻》报 原标题:贵州:基层力量涌现统战工作“金点子”)
|